育苗基地帶動茶產業
乾豐鎮是南川區有名的“茶葉之鄉”,全鎮茶園面積上萬畝。然而,身處茶鄉的農化村卻不產茶,村民大多外出務工,這讓人很不解。“我們調查得知,村民不種茶不是因為不會種不想種,而是茶苗要從外地購進,成本高,怕種不好虧錢,更重要的是沒有龍頭企業帶動,村民擔心種出來賣不脫。”農化村黨支部書記盛娟說。
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。于是,該村在征求群眾意見后,決定發展茶產業,增強村民的“造血”功能。“發展茶產業,一方面對接區鎮特色產業,有基礎,有技術,更有配套完善政策;另一方面是農化村的氣候條件、海拔高度、土壤成分等非常適宜種茶;明年,隨著南川至兩江新區高速路開通,這里離涪陵新村、龍潭下道口僅5公里,發展鄉村旅游正當時。”盛娟說。
去年,該村招商引資,成功引進乾葉豐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,流轉土地420多畝,共栽下福選9號、福鼎大白、白茶等茶葉約200畝,并建成了全區首個綠茶育苗基地。筆者看到,農化村一處大棚里,整齊劃一的苗床,綠油油的大一片,茶苗長勢喜人。“這就是全區首個綠茶育苗基地,現有20多畝,可以栽植近1000畝茶園,下個月就可以移栽了。”盛娟介紹,這里的茶苗除了乾葉公司自種外,還能賣給周邊的大戶和散戶,不但降低茶苗成本,還能夠提高成活率,帶動全村茶產業發展。
茶旅融合拓寬脫貧路
農化村平均海拔900米,森林覆蓋率高達70%,是夏季避暑納涼的好地方。加上茶葉產業發展,四季皆綠,形成林中有茶,茶在林中。這滿山的茶園讓村民方銀全“嗅”到商機,開辦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。
讓人意外的是,方銀全也曾是貧困戶。2016年,他通過享受易地扶貧搬遷和D級危房政策修建了新房,兩層高的新房,能接納10余位游客入住。隨后村里又幫他家申請了農家樂發展資金,方銀全用這筆錢置辦了家具,將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。
“今年夏天,周末客人多,生意還可以。”走進方銀全的農家樂,他正在忙著接待游客。靠著農家樂,他家不僅脫了貧,日子越過越甜,還成了全村致富示范戶。隨著游客一年比一年多,方銀全發現,農化村除了涼快,采茶、制茶等茶文化體驗對游客越來越有吸引力,不少游客甚至聞茶香而來。
“茶旅融合,將是農化村未來長期的發展方向,我們要著力做好這篇文章。”盛娟說。今年,村里申請到50萬元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扶持資金,村干部經過協商一致,決定用這筆錢修建一個可吃、住、游、購等于一體的游客接待中心。
同時,該村還將依托茶葉公司,建設生態茶園、茶葉加工廠、茶葉展銷廳和觀光旅游度假酒店等項目設施,把茶葉基地打造成為茶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,重點打造茶耕文化,讓游客走進農化村,了解茶文化,體驗種茶、采茶、制茶樂趣,做活茶旅融合,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。
村民吃上“旅游飯”
“這段時間是茶苗生長的關鍵期,大家抓緊澆水遮陽,不讓茶苗被太陽曬死。”乾葉豐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波一邊指導工人管理茶苗,一邊說。基地有10多人在上班,他們都是當地村民,年齡看上去大多六七十歲的老人。
“茶葉是村里的扶貧產業,在引進時,村委會和公司雙方約定‘三個優先’:優先保證貧困戶打工就業,優先保證流轉戶打工就業;優先本村本社村民就業。”盛娟說。貧困戶周應乾就是受益者之一,他今年64歲,家里3口人,因小女兒生病致貧,他和老伴來育苗基地打工,去年收入近2萬元,順利脫貧。
“基地需要人我們就來賺工錢,不忙的時候就回家種茶,這樣務工、務農兩不誤,收入還增加了不少。”周應乾說。如今,在茶苗基地里務工的均是村里的貧困戶、低保戶和留守老人。除了打工收入,乾葉公司今年又流轉土地200多畝,加上去年流轉土地總共有624畝,涉及農戶100多戶,每年給農戶帶來一筆土地流轉收入。
看著茶苗長勢喜人,村民們對種植茶葉的興趣也更濃了。“以前到外面買茶苗,總擔心土壤、氣候不適宜,成本還很高,現在這茶苗是看著長大的,價格還便宜不少,我們有信心種好。”村民堯道恩過去因病致貧,今年,他主動找到村里向基地訂購了3畝地的茶苗,想跟著發展茶葉。
在公司帶動下,全村現有近10戶農戶主動申請種茶。“現在,村民有打工收入+土地流轉收入+種茶收入共三份收入,鄉村旅游發展起來了,村民就有四份收入。”盛娟說,南兩高速公路明年開通后,農化村鄉村旅游也將迎來發展好機遇,我們現正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,讓更多村民吃上“旅游飯”。